2018年1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這是中國政府在北極事務方面發布的第一部白皮書,向國際社會系統介紹了中國參與北極治理的政策目標、基本原則和主要政策主張。白皮書內容全面,集中體現了我國黨和政府看待和參與北極治理的新視角、新理念和新路徑。
(一)新視角:
嵌入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北極事務
白皮書體現了我國黨和政府從全球治理視角看待北極事務的新視角。北極治理不是“孤立”的北極國家間的區域性事務,是全球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一環。
白皮書指出,北極問題已超出北極國家間問題和區域問題的范疇,涉及北極域外國家的利益和國際社會的整體利益,攸關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共同命運,具有全球意義和國際影響。白皮書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目標和原則的表述和提法,深刻體現了我國黨和政府關于戰略新疆域國際治理和全球治理的思想和主張。
白皮書的發布正值國家主席日內瓦《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演講一周年之際,在此次講話中,習近平特別提到“要秉持和平、主權、普惠、共治原則,把深海、極地、外空、互聯網等領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競技場”。在參與北極治理過程中,從全球治理體系“切入”到北極事務可以有效避免中國“非北極國家”的身份困境,從《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國際海事組織等重要國際制度中尋找參與北極事務的合法合理依據。
(二)新理念:
保護北極占據道德制高點
北極治理很大程度上源于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北極自然生態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這種變化的潛在風險與全球化進程結合到一起,深刻影響著國際社會成員在北極區域的利益認知和訴求。
北極變化的潛在風險可以歸結為兩類:其一,北極海冰大面積融化無疑會影響北極生物的生存環境,該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可能會被打破,此外反射陽光的冰面轉化為吸收熱量的海水也將進一步加速全球變暖;其二,北極地區人類活動范圍和強度的增加,對北極生物資源的養護和生態環境的維護等帶來挑戰,譬如北極航道的利用可能增加北極海域油污的可能性等。
白皮書用大篇幅文字闡述中國保護北極環境的政策原則和主張,尋求北極環境保護和經濟開發的平衡,凸顯中國在北極治理中的責任擔當。這種權責統一的參與理念,將會有效塑造中國負責任參與者的國家形象,逐漸引導國際社會對我國的北極政策認識從利益導向轉為貢獻導向。
(三)新路徑:
以技術創新和應用為重要突破口
在“北極開發時代”,如何實現北極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是國際社會成員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北極地區是自然生態環境敏感區域,但也是資源綠色開發和應用技術可能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地區。搶占先機,充分利用北極這個技術突破的試驗場,已經受到國際社會眾多國家的重視。譬如挪威北極政策強調北極開發方案要嚴格遵循 “共存”(Co-existence)和“知識” (Knowledge)兩個發展原則,要依托尖端技術實現油氣開發和漁業發展、旅游開發等產業部門之間的平衡發展,積極推動能源領域持續的技術積累、研究與開發,使挪威成為北極生態環境的最佳守護者。
《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指出技術裝備是認知、利用和保護北極的基礎,鼓勵發展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的極地技術裝備,積極參與北極開發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深海遠洋考察、冰區勘探、大氣和生物觀測等領域的裝備升級,促進在北極海域石油與天然氣鉆采、可再生能源開發、冰區航行和監測以及新型冰級船舶建造等方面的技術創新。
本文作者:趙寧寧 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講師
編輯:付姍姍